淮安网 – 淮安论坛|淮安地方社区门户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0591|回复: 0

打造河道复合景观 重塑城市公共空间——淮安市实施古黄河水岸绿道空间融合建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7 09: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淮安
    古黄河在淮安市境内长66公里,起自淮阴区五河口,流经清江浦区、淮阴区、淮安区、涟水县,在淮安区苏嘴镇流入盐城市入海。古黄河冲积沉淀了肥沃的下游平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淮水人,创造了璀璨的淮水文化,“青莲岗文化遗址”表明,早在6000至7000年前,就有人类在古黄河旁繁衍生息。
    古黄河在淮安主城区沿线河流里程全长约20公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的古黄河沿岸景观已经较为陈旧,相关设施不能满足现代城市的发展需要。淮安市政府提出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的战略目标,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独具江淮水韵魅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样板城市空间,2022年,对城区古黄河沿线进行景观提升和基础设施升级工程建设,注重公共环境的塑造与文化脉络的串连,强化公共服务功能,使沿线城市空间得到明显改善,得到市民的一致好评。
文明典范公园——东方母爱公园.JPG
一、古黄河生态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古黄河城区段是贯穿我市主城区的一条自然生态绿色长廊和重要的生态骨架,沿线有林地、湿地、苗圃地等各类绿地类型,在多年的开发保护和利用中,一直坚持“宜林则林、宜湿则湿、宜草则草”的原则,构建起了滨河连续的优质生态斑驳;两岸原生植被丰富、色彩自然和谐、季相变化多样,为鸟类、昆虫、鱼类等各类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串联形成了鸟道、鱼道和虫道,构建完善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
虽然古黄河两岸生态底色浓郁,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存在荒地。古黄河两岸由于历史的原因,存在大量的荒地。这些空间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连贯的景观。二是空间切割。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大量城市道路切割了河道空间,道路与河道的交汇节点没有进行有机的衔接,使得整体河岸线性不流畅、缺乏整体性。三是设施不全。古黄河水岸空间,不仅是城市开放性的滨河绿色空间,更需要建设配套的公共设施,公共服务,满足不同市民人群的各类需要。四是融合不够。作为典型间断的线性绿色空间,与城市的历史文化融入不够,与城市中心腹地的绿地、公园以及公共空间融入不够。
二、古黄河修复理念和原则
    按照尊重保护自然、生态保护修复、游憩功能提升、绿道全线贯通、增加人文内涵的理念原则,通过河道重生、场地链接、生态修复、文化激活等策略,充分利用古黄河独特的自然肌理,注重古黄河全线上下游、左右岸生态保护开发的整体性、规划的协调性、管养的长效性,全面提升古黄河水体水质、生态品质和周边环境,打造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生态水城。
org_902c1a41a8d80a08_1636530818000.jpg
三、坚持生态优先,修复滨河自然景观
    (一)因地制宜,尊重河流肌理。河流自然曲折,是城市肌理的最富特征的部分。在整体的古黄河滨河空间打造中,尤其是对河道岸线和地形地貌的应用选择上,尊重自然、师法自然、顺应自然是基本原则,按照原有的河流肌理,因地制宜,提升城市空间。一是减缓临水河岸坡面。延长有效河岸坡面12.6公里,在有效维护坡面的稳定性和抗冲刷能力的同时增强坡面的活动空间和种植空间。二是拓宽两岸滨水空间。在沿河两岸,对部分住宅、厂区进行拆除优化,扩大两岸的滨水空间,使得垂直河流方向的进入空间变得丰富而宽敞,更加有效地保护了河流原有的特征特质。三是注重对岸景观与水面纵深景观的协调。以河流为基底,垂直观看对岸,形成对岸景观。注重对岸线流畅性、生特多样性的修复和城市轮廓线的打造。充分考虑两岸和流水景色,增强动感的水流景观,体会两岸由远及近、连绵不断的渐变纵深空间景观。
DJI_0118.jpg
    (二)生态优先,打造韧性景观。坚持生态优先,建设河流景观。韧性景观是将景观融入到自然生态环境中,把自然环境、自然景观转化为整体景观的一部分,形成动态的生态景观平衡。
古黄河的滨河岸线及生态及修复中,注重临水植物、水生植物相互融合。临水植物配置中,垂柳和迎春、桃树等,同时配以花灌木和藤本植物,如鸢尾、黄菖蒲,在水生植物配置中,把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分层次栽植,水边、浅水以睡莲、菖蒲、鸢尾、芦苇为主,漂浮在水面和沉入水中的则以水藻类植物为主,同时,在河岸两侧节点种植自衍花卉双季15万平方,在春秋两季形成色泽艳丽、姹紫嫣红的河道景观。注重驳岸的生态修复,硬质驳岸与柔性驳岸相互结合,以柔性驳岸为主。用河内自生的芦苇等原生植物,加植菖蒲、荷花、睡莲以及柳树、桃树等构筑起生态岸线,在一些节点桥梁、水流较急的地段,则做成硬质驳岸,并从挡墙后的堤顶种植连翘或迎春、凌霄等,或在挡墙边种植挺水植物,让枝叶挡住硬质挡墙,进行柔化处理。景观营造中,强调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人造景观与自然生态的相互契合。无论是古黄河生态园还是樱花园或是节点的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规划和建设中都尊重原有的自然状态,把自然作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其中,形成良好的河道优质景观。
DJI_0238.jpg
    (三)优化配置,建立生物群落。在淮安市的滨河空间建设中,始终注重对原生林、次生林的生态保护和利用,加强林间的植被种植以及河岸、河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确保能够形成良好的城市河道生物种群。一是保护保留原有河岸原始植物群落。在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形,保留了原有河岸边生长的杨树、柳树、国槐、朴树等淮河地区常有的适生树种共计16500余株。二是丰富乡土树种种类和层次。在古黄河绿道中,补植了乌桕、玉兰等乔木,栽植了八角金盘、石楠、海桐等灌木,铺设了麦冬、狗牙根等草坪,栽植了粉黛乱子草、大花金鸡菊、红花酢浆草等花卉,栽植了菖蒲、蒲苇、苔草等水生植物,栽植了水藓、毛蕨等藓类与蕨类植物,与原有的植物群落完美融为一体。三是构筑良好的生物多样性空间。良好的植物生态恢复了河道的自然环境,为鱼类、鸟类、两栖动物等提供了繁育和活动空间,构建了整个河道的自然生态群落,进一步优化了绿道结构和生态环境,形成了拥有丰富的代表性动植物的聚集地,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了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焕活了城市生态水岸,让水岸重归生活和城市。
DJI_0247.JPG
四、强化服务功能,提升城市设施配套
    (一)通达连接,贯通绿色廊道。古黄河两岸共40公里,其中跨河桥梁13座,形成断点4(北岸:公墓园;南岸:翔宇北道、南昌路、连淮铁路)个,通过贯通连接和提升改造,形成一条“通路、透水、复绿、融心”、“水绿贯通”的城市绿脉,从东到西串联起古黄河湿地公园、樱花园、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桃花坞、柳树湾、动物园等10个生态公园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淮阴区、清江浦区等3个区块,连通沿线街头绿地、公园、市政道路等重要节点,通过实施完善步道栈桥、环境提升、配套附属设施、桥下空间整治、标识系统、景观小品、景观照明等,辐射43万平方米“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努力让古黄河沿线绿起来,动起来,让市民更好地亲近古黄河、感受古黄河、品位古黄河,为沿线居民提供更加开放、绿色、舒适的休闲活动空间,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同时也改善了城市空间品质,创造了优质的滨水开放空间,增强了滨水地区的活力,增强了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二)合理规划,建好节点景观。一是绿化景观更生态。景观色彩的营造。栽植节点花境、缓坡自衍花海,对麦冬、狗牙根等进行复绿,补植粉黛乱子草、丛生福禄考等自然宿根的有色彩的绿化植物,美化节点。景观空间的整理。同时清除边坡临水范围内的杂乱植被。修剪水域芦苇及部分乔木,局部范围梳理绿化空间,进行通透化清理,丰富了空间节奏变化,连通古黄河与城市之间的景观视线,打造古黄河两岸的景观记忆点。二是空间结构更完合理。在建设中,充分考虑每个稀有较大节点空间的生态性、功能性、美观性、标志性。如对南北地理标志园的改造,按照以人为本、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的原则,延续现有虹桥轴线,强化虹桥轴线和广场景观,完善功能空间布局,增加健身与休闲活动空间,满足市民需求;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坚持生态优先、集约优先,通达道路,补足公园休憩亭廊、儿童活动、健身、科普等功能,提升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两轴一带”景观。三是桥下空间更悦目。对沿线北京北路、淮海北路、银川路、承德北路、翔宇北道、南昌路等6做桥梁桥下空间进行整治。其中对淮海北路、南昌北路桥下靠近城市中心采用彩绘方式进行美化,增强城市氛围,弱化灰色空间。还选用面漆进行外立面出新,增植攀爬植物,设立独立性较强的微型园林景观游园,强化与城市的连接。
    (三)优化配置,增加服务功能。在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同时,优化调整绿色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充分考虑人的可进入性和参与性,不断完善设施功能、突出便民利民,加强设施的优化配置,增强服务功能、延展功能。一是基础功能。按照应配尽配标准,在配套建设健身设施、休闲广场、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的同时,聚焦群众多方面需求,建设了城市步道、运动场地、儿童乐园、亲水栈桥平台等,通过标识系统、照明设施、休憩设施的完善,方便各类群众游览,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生活领域,让休闲娱乐、健身锻炼等功能融为一体。二是服务功能。在节点广场改造过程中,根据发现需要,建设生态停车场,新铺设了沥青,安装了道闸和岗亭,铺设草坪、保留了停车场内原有大乔木,并停车场纳入城市停车管理系统;同时,集中优化15处非机动停车地段,方便市民的出行。在部分人流较为集中的地段,增设健身器材、棋牌桌椅、乒乓球桌等,打造成小型运动场所,方便市民游憩、游玩。三是延展功能。通过滨河岸线植物“身份识别”二维码、科普说明牌开展植物科普活动,增强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通过特色桥下彩绘、生态水景、花境营造等方式,实现文化与绿化的有效融合提升;在较大的串连景区内完善餐饮、游客服务中心、城市避难场所等功能设施。
org_eee57c1b948a2c17_1586769380000.jpg
五、植入文化元素,建设绿色人文廊道
    (一)厚积历史,突出地域文化。沿淮河而来的,是千年流淌的河水,更孕育了古老的淮水文化。为更好地展示地域人文,在淮安的古黄河城市沿岸边,以一种低调的融入,自然而然地把淮安的一些重要文化元素有机地结合到绿色廊道之中。入城后,从东侧高架就可以隐约看到掩映在绿树碧水里的几组建筑,有纪念京剧大师宋长荣的长荣剧院,有纪念摄影大师朗静山的国际摄影馆,有西游记文化展馆,有清江浦图书馆等等。沿河而建的充满民俗气息的淮河老街恍如让人走入了几个世纪前的明清。韩信骑马的雕像、张纯如纪念馆,等等,顺流溯游,都能在不经意间感受古老淮安的人文特征,正是这些人文历史的展现,让这条绿道绿廊承担起更多的城市地域文化宣传、展现的作用,使得这条滨河风光带充满了文化气息,让游客和市民在绿树美景里得到淮安历史文化的熏陶。
    (二)强化融合,纳入城市空间。为更好地彰显淮安的特色,突出绿水特征,在进行古黄河滨河空间的建设中,通过绿道建设贯通加强周边的景观融合、人文融合、商业服务融合,缔造一个富有城市意境、城市文化、城市烟火的优质空间结构。一是景观融合。沿古黄河,有国家级湿地公园—古黄河湿地公园,有国家水利示范公园—樱花园,有以原清江果园改造的古黄河生态民俗园等大型公园绿地,有通过绿道相连贯通的城市中央公园—钵池山公园。古黄河风光带通过与这些大型公园、景区的有机衔接,真正形成了城市的绿色肌理,更好地优化了城市的生态品质。二是人文融合。用漫长的绿化廊道串连起沿河沿岸多处生活居住小区,多种绿道,多条小径让周边的市民出行即入河景、风景,使得沿岸沿线成为有水可依、有景可观、有乐可享、有文可阅、有城相伴的现代城市生活空间。三是商业融合。在空间营造中,在提升整个河道绿廊的生态性的同时,强调与现代城市气息的对接,通过步行5—10分钟绿道而能直达的城市金融中心、万达商圈、淮安博物馆、淮扬菜博物馆、水利博物馆等一些商业、服务业的连接,更强调了与城市的紧密关系。
    (三)多元并举,营造动态人文。在注重基础建设、融合人文内容的同时,通过不同季相植物、园事花事活动、科普宣传、体育竞赛等,打造多元发展“靓丽名片”,给流淌千年的古黄河增添了动感和野趣。一是描绘城市缤纷画卷。公园创新实行一年两次轮作模式,春季冰岛虞美人、二月兰与油菜花分块种植,秋季引进种植高原格桑花,组成大片金黄、粉色、白色相结合的景观花海,增添靓丽的园林风景;滨河绿地内播种了金鸡菊、紫茉莉、波斯菊、二月兰、黑心菊等,春、夏、秋季两岸色彩缤纷,增添了河流的活泼和自然;道路绿化中运用片植或丛植形态自然、管理简单的节约型地被,营造出大块面、花锦簇、低成本与低维护极具城郊地域特色的园林景观。通过自衍花卉的推广应用,打造了一批特色河流、魅力公园和美丽干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淮安生态园林景观风貌。二是展现特色多彩园林。依托以公园为单位开展的特色花展、生态科普、园林文化等丰富多彩的园事花事活动,吸引省内外市民游客前来游玩观赏,基本形成“一园一特一品”格局。其中桃花坞的桃梨风光赏花节,柳树湾的酥梨采摘节和格桑印象赏花节,钵池山公园的郁金香花展,楚秀园的海棠花展、荷花展、月季花展等园事花事活动品牌效应显著,提升了市民游客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三是增添河道运动活力。古黄河河畔的门球场,在满足市民游园的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健身休闲活动场所,还满足了市民体育锻炼的需求;动物园一年一度的科普宣传周,为青少年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大餐,体育健身和社会关爱的融入,让安静的河流运动了起来。
DJI_0739.JPG
六、突出示范作用,营造城市绿色高地
    (一)以河为脉,改进线状空间。“四水穿城”是淮安中心城市特有的城市形态,白马湖、洪泽湖纳湖入城后,更加丰富了中心城市绿水生态文章。古黄河东西横穿淮安市中心城区,集供水、蓄泄洪水、灌溉、生态调节、景观等功能于一体,不仅承担了淮安市绝大部分的饮用水任务,更是淮安市主要的生态河道,被称为淮安人民的“生命之河”。经过本次提升改造,改善了城市空间品质,创造优质的滨水空间和线性生态空间,打通城市绿色“经脉”。以此为例,淮安将逐步对其他穿城而过的大运河、里运河、盐河等水系进行进一步的修缮调整,因地制宜,实现城市绿道相连、绿廊成线、绿地成片,三季彩叶缤纷,四季景观常在。融入淮安水韵人文特色,打造出特色景观道、绿化科普、休闲娱乐等不同的绿化主题,既能满足市民群众游憩、观赏、健身等需求,又能提高居民幸福感的滨水城市绿化精品空间。
DJI_0896.JPG
    (二)精雕细琢,优化城市品质。为打造“生态相连、组团相间、文脉相融”的城市新形态,按照“经典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总体要求,在项目实施中,遵循经典规划,实行参与式深化创新;坚持精致建设,实施示范型项目引导;推进精细管理,实现清单化养护考核,城市园林绿化事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一是精心规划。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整体规划、一次规划、精心规划,分期建设,逐步实施,“一张蓝图”管到底。狠抓工程设计水平,将质量控制从施工阶段进一步提前到设计阶段,加强设计前置把关;加大施工图预审力度,强化设计创新,全程贯彻科技创新、绿色环保、智慧绿道等方面最新要求,融入系统设计、集约节约等设计理念。二是精致建设。狠抓园林工程建设水平,选优配强管理人员,推进施工标准化。首先应确保精细化编制施工计划,确保合理可行,进而促进建设工程各个工序的紧凑搭接,顺利开展。同时应做好结构的细化分析,全面剖析建设工程结构体系,研究分项分部工程,并根据地形、功能、文化的需要,设置道路、广场、坐凳、亲水平台、小品及景观亮化,增加厕所、避雨廊架等为民服务设施。三是精细管理。推进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智慧化管理,努力做到园林绿化从规划、建设到养护的全领域、全方面、全过程精致管理。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标准化的技术方案,“三分建设、七分管理”,更要注重园林绿化后期维护工作的细节,从园林植物的修剪工作,植物的施肥灌溉,植物的更新和补种,注意植物的病虫害防治以及城市应急工作等相关问题,通过精细化操作,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精细化管理推行一体化管养,提升淮安城市的品位和吸引力、辐射力、竞争力。
DJI_0824.JPG
    (三)相互融合,打造公园城市。围绕“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发展定位,着力打造“生态相连连绿景、组团相间间园景、文脉相融融文景”的园林生态框架体系,把水网、河湖联系起来,全面打通生态绿道,搭建生态保护、休憩娱乐、亲近自然等不同的绿化平台,建设水韵绿城、花开四季的美丽新淮安。一是城市空间与线状生态空间的相互融合。市区四河穿城,丰富的水资源和悠久的水文化是淮安得天独厚的优势,道路、滨河、林网环绕的景观是城市的绿色项链,城区道路形成一路一特色,一路一景观,处处见绿,季季有花;通过串联河流、城市绿道、小微绿地、城市公园,构建沿河生态休闲走廊,有机融合生态空间景观;城外林网,融入原有生态、林地、树木,注入新的绿化理念,成为流动的风景。二是组团空间的融合。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美在绿中。围绕绿色体系的建设,城市公园、绿色小客厅、主题绿雕、景观小品、组合花境,组团全方位营造城市绿化空间,加快构建城市绿色生态体系。建设了古黄河公园、湿地公园、阳光湖公园、东方母爱公园、森林公园、府衙广场等一大批公园绿地,花团锦簇,碧水蓝天,市民幸福而满足地享受着生态城市建设带来的快乐,享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无限乐趣。三是公园+与配套服务。本着“还绿于民、开放共享”理念,全市建成区45个城市公园有41个实现24小时免费开放;实施公园绿地“显景透水”“落叶缓扫”以及杨树更新等举措,开展公园内外畅通工程、标识标牌专项整治提升行动;深化“公园+”实践,适时开展了桃梨风光赏花节、郁金香花展、青年相亲会等园事花事活动,绘就成“水清景美、城水交融”的生态画卷,市民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幅提升,生态成果真正普惠于民、乐享于民。
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jpg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园林绿化对城市生态的调节与改善起着关键作用,也是事关当前、涉及长远、促进和谐的大事,可以说,实现园林绿化的生态化,是“大生态城”建设的首要任务。策应我市“绿色高地 枢纽新城”发展定位,淮安将以追求生态效益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为己任,坚持“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进一步扩大、巩固、提升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成果,使园林绿化成为展示淮安不断提升的城市品位和软实力的窗口,为把淮安打造成生态宜居的生态园林城市、公园城市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淮安网 ( 苏ICP备09041397号-4 )

GMT+8, 2024-5-9 01:50 , Processed in 0.053926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